国家惠农政策三减两免内容是什么?

金地杰 2021-11-19 00:20 编辑:admin 299阅读

国家提出反哺农村后,一大举措是取消了征收农业税;二大举措是加大了对农村的惠农补贴力度。这一减一加,整体观念上来说意义非凡,然而,从实际上看,减与加给农村并没有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而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 关于“减”,由于取消农业税征收后,以往跟着农业税一并征收的水利粮基本征不上了。群众在观念上认为国家都免了,跟着农业税的其他费税也应该免。这一免,农村的水利沟渠再无资金完成常年维修。形成两大问题:一是最终由基层政府买单。二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被农民忽略,水利功能削弱,若国家粮食生产要大幅度增加时,水利设施功能无法承载相应大的服务功能。第三个问题是最严重的,政府买单的背后是一种习惯的养成——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让农户幸福地进入“被哺”状态,但是与此同时,法制与全民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实现快速跟进,由此滋生了一部分农户懒散、等靠要的不良习惯,这种习惯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部分又一部分群体!长此以往,中国农民勤劳朴实的品格去向何处?以往冬修冬造,大家上义务工,不上义务工就交水利粮,现在没有了经济约束,冬天再没人上渠修沟。到了春上灌水,打个报告到乡镇——水过不了,我们要灌田!请求政府早日恢复通水。政府不管吧,群众十几人一上访。上面又要求不得出现越级上访。政法工作也是一票否决,涉农事件更是上岗上线。只好买单。政府屡屡买单的背后,隐匿着的忧虑怎么解决?如何让群众在享受充分权利的同时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或应做到的事情??这一点,谁来解答?国家要求处理好涉农问题,于是涉农问题就成了部分群众无理取闹的法宝,屡试屡胜。中国有句让所有法律工作者和行政执法者都不得不让道而行的话,叫法不责众。现在这句话再加上一句“以人为本”后,“功效大增”。 基层如何理顺诸如此类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期待全民素质的提高,期待农民的素质可以提高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程度。但是在这个连大学生找工作也捻轻怕重的局势下,你能让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的农民做到如此自律自尊自强吗?何况还有浑水鱼可摸的条件摆在那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把农民素质问题看得太严重,但只需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到底拥有怎样素质的基层农民——计划生育为什么叫天下第一难事?为什么成为国策?国家重视的程度说明了工作的难度。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农村农民群体的素质还与我们期待中的程度有很大一段距离! 关于“加”,这几年中央财政不断加在涉农补贴力度。并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户存折上。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以往国家征收农业税后,有一部分农业税减免款会在征收工作结束后发放到乡镇、村,村里可以把减免款据实分发到农户手中,也可以把这一部分减免款通过一事一议合法化后,将之用于全村的公益事业上,如某一条道路的维修;某一处变压器、提灌站的修理。这样就解决了群众投工投劳难和集资难的问题。 然而如今的方式却让没有经济实力的纯农业村(无工业无产业支撑的村)失去了这样的能力。一方面是眼睁睁看着大量的惠农资金下到各户;一方面却无钱解决公益事业。现在的农补资金数额相当大,其量完全可以用于解决困挠一个乡一个村的大问题,如修路、改电、引水等。但是中央却要求直接兑现给农户。有些乡镇本身不具备向上争取项目的能力和资格,所以,面对广大农村用电难行路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是想管也管不了。每年只能等着上面来项目。数百万资金上到千家万户的存折上,完全是把巨额补贴化整为零了去。对于每户农村家庭来说,富者,不过是多了几壶打酒钱;穷者,解决了孩子上学钱和病人的药钱(其实对于极贫户,这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民政渠道来解决)。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问题,用最直白的话说——那些钱说多不多,不能让穷人脱贫!说少不少,也不能让人离了它就没法活!可如果集中起来解决大问题,主能够真正让农村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政策是好的,国家能够把“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农村问题”这一点看透点穿是无尚英明的!国家要求反哺三农也是好的!然而采取什么方式来反哺还值得在实践中继续探索和改进。 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中国好像担子很重——必竟十亿农民这个基数太大!既然如此,可否思考把涉农补贴的作用真正发挥好?既然一家一户洒胡椒面似的发放补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那换一种方式——在继续保持“一减一加”的同时,把“加”的方式从“化整为零”变为“化零为整”,集中资金解决基层基础设施问题,真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突破口,让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观,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否更可行呢? 我们的国体和政体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是要关心民生构建和谐的。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我们如何量力而行?如何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政策、科学的方式来推动发展,这至关重要。 农村是中国最广泛的政权基础,农村稳定涉及大局稳定。老百姓的日子怎样才算过好了?不在于一时之间多一分补贴多打一壶酒,而在于长远问题的解决。窃以为,还是多一点“集中”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