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园区规划

金地杰 2023-07-08 15:56 编辑:admin 271阅读

一、智慧农业园区规划

10万多

智能化温室大棚的配套齐全的环境调节系统,至少包括外遮阳系统、内遮阳系统、内保温系统(北方地区选配)、自然通风系统、风机水帘强制降温系统、加温设备(北方地区选配)、补光灯系统、内环流风机等,整套下来要花费10万甚至更多。

二、智慧农业产业园解决方案

要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智慧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

三、智慧农业生态园的不同之处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农业模式分类的成果,根据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方式,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系统结构、功能关系,将我国现有的生态农业模式分为以下4种类型: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下面带您简单了解一下。

生态农业类型

1.物质多层利用型

该类型是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构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生态模式。在该系统中一个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环节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次利用,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最大经济效益,并有效防止了废弃物对农村环境的污染。该类型又可分为沼气利用型、病虫草防治型、产业链延长增殖型3种类型。

2.生物互利共生型

该类型利用生物群落内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该类型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复合型、农作物复合种植型、其他复合型3种类型。

3.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

该类型依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原理,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主要包括环境治理型和资源开发型两种类型。

4.观光旅游型

该类型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将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在一起的良性模式。根据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特点将其分为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3类,各类型中又包含多种模式。

四、智慧农业园区规划方案

智慧农业是一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需要有以下基础和前提:

1. 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智慧农业离不开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包括灌溉设施、供水、排水系统、作物种植设施、气象监测和控制设施等。

2. 先进的信息技术。智慧农业需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来实现农业信息收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操作。

3. 合适的耕作模式。智慧农业需要选择适合的耕作模式,包括精密种植、无人作业、大规模机械化种植等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4. 农业专业化。智慧农业需要农业从业者拥有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并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和运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5. 政府政策的支持。智慧农业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的智慧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的来说,智慧农业需要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全面升级,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农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互相合作,共同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

五、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和休闲农业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二者主要有下面的区别:

一是主营产业不同。休闲农庄的产业较为单一,主要就是特色果蔬种植、特种畜禽养殖、农事体验、现场采摘以及餐饮服务业。田园综合体的产业更多、产业链更加完善,包括传统农业、乡村文化旅游、餐饮民宿、地产等产业,要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的共同体。

二是规模大小不一样。休闲农庄规模相对较小,农户自己就可以经营。田园综合体规模很大,需要专业合作社或公司来运营。

六、智慧生态农场

智慧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选型硬件必须具有远程控制功能。智慧农场以钢结构PC板温室为主体结构,依托农业物联网系统,农场内可完全模拟基本的生态环境因子,具备对诸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气压、土壤温湿度、CO2浓度等参数进行调节的能力,以适应不同植物生长繁育的需要。

所有的环境调节设备都应包括独立智能监控单元,可按照预设参数,精确测量农场的气候、土壤等参数,并利用手动、自动两种方式启动或关闭不同的执行结构,控制卷膜、风机、湿帘、补光、灌溉施肥等环境控制设备,自动调控农场内环境,达到适宜植物生长的范围,为植物生长提供最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