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金地杰 2023-07-04 01:55 编辑:admin 163阅读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调研报告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事关国之根本,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能够为农业生产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尤其是在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土地、水资源等生产环境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但由于前期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再加上可耕地仍旧在不断耕作,相应的治理修复期就会延长。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查证根源,从源头治理和过程监控中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好、治理好耕地、水资源等,为粮食安全提供有效资源保障。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面对农村发展现实和全面小康目标之间的差距,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引了前进方向。新时代搞活农村经济,不仅要强化农业基础,更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形成有效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做强做大农村产业。而农村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村环境走向生态宜居的发展道路。

二、休闲农业分析报告

一是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新的“农游合一”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是可以扩大旅游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同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发展高效农业。

三是可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城市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达到休憩健身的目的。

四是可以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同时普及农业基本知识,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五是可以开拓新的农业旅游空间和领域,使部分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某些观光地人满为患的压力,缓解假日里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

三、休闲农业分析

休闲农业就是利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技术进行跨界整合的农业生产方式。

1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生命“四生”于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性的新型产业型态。

2休闲农业类型。

广义的休闲农业指依托广泛的农村空间,把农村景观、民俗习惯、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均列为观光的对象,为游客提供生态的环境、安全的食品、理想的养生场所;

狭义的休闲农业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把农业生产、农艺展览、农产品销售和观光结合起来的一种类型。

广义的休闲农业面积一般较大,有利于生态规划和建设;狭义的休闲农业面积小,以“园”的形式出现,往往是整体规划中点的概念。

3,休闲农业园。是以农业为基础,集农业生产、农业科技展示、农业科普示范、生态餐饮、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4,休闲农业园类型划分。休闲种植农园、休闲养殖农园、休闲度假农园、休闲科普农园、休闲民俗农园、休闲农业公园、森林公园。

四、休闲农业观摩心得体会

2014年12月11日,怀安县农业局组织头百户镇一堵墙村新型职业农民50余人前往怀安县左卫镇东房子村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进行观摩学习。

在此次活动中学员们不仅亲眼目睹了草莓、番茄等作物的栽培技术与长势情况,更对当地一位“土专家”云喜善肯钻研勤思考巧动手的育苗技术赞叹不已。此行不仅增长了学员们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一些新型的种植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学员们种植的积极性,对推动全县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福广学员在心得体会中写到:经过对东房子村示范基地的参观学习,让我们农民们明白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

五、休闲农业考察报告范文

综合知识主要考察内容是涉及国情社情、政治、经济、法律、人文历史、科技生活、管理、公文等,只有部分省份会 考察综合知识这一科目;

  综合知识的考察范围很广,从自然地理、民族政策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法律知识到微观宏观 经济学;从行政管理到法定公文写作;从新能源、新材料到文化历史再到农业农村知识,综合知识几乎包含了我们能见到的大部分基础知识,是考察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标杆。

六、休闲农业调查问卷

这个做调研的时候我们用过,分享一下:

1.确定调查方向:是想了解农村的哪方面内容?环境?人文?经济?留守儿童?合作社发展?基层组织自治?…………确定的方向和内容的不同,侧重点和调查的地点、样本数都有所不同。

2.确定调查样本: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才能更为真实的反映你调查结论。性别、年龄、经济发展区域等综合因素的所占比例多少?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

3.调查方法:是用普查法?还是样本抽查?还是历史数据参考?

4.调查实践:怎么联系确定好的样本量?怎么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题量控制和代表性?怎么和预调查对象对接联系?怎么得到真实准确有代表性的数据?

综上,做调研之前,建议先成立个准备小组,对涉及的问题加以讨论,确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