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的兴起原因

金地杰 2023-07-09 06:23 编辑:admin 269阅读

一、休闲农业的兴起原因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指的是什么?

1.什么是休闲农业?

什么是乡村旅游业?

什么是乡村旅游?

2.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类型

3. 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义

二、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旅游什么样?案例)

三、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业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含义

1. 什么是休闲农业?什么是乡村旅游业?什么是乡村旅游?

传统农业只有食品与原料的供给功能。休闲农业与之完全不同。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游览、度假等服务,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乡村旅游业是休闲农业的另一种称呼,直观易懂,经常使用。

(注意与“乡村旅游”区别!)

特点:

(1)乡村旅游业是一种”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2)乡村旅游业的产品是一种服务性商品,其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其核心价值是服务质量,而不是具体的水果、蔬菜等,顾客满意与否,取决于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所有感受的总和(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农产!!);

(3)乡村旅游业的资源丰富多样,如,各种色彩和形状的作物、果树、蔬菜、种养、民居、沟渠、道路、农具、传统劳作技术、手工艺、节气活动、衣食住行习惯、婚丧嫁娶习俗等等。

(4)乡村旅游业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和经营单位;

(5)乡村旅游业以盈利为目的。

乡村旅游的概念

定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所进行的休闲、观光、体验以及学习等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活动的形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农家景、购农家物、随农家俗、用农家具等。

乡村旅游业与乡村旅游有什么关系?

乡村旅游业是为乡村旅游服务的一类产业。

2. 乡村旅游业的主要类型:

乡村旅游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区域位置、资源基础、投资主体、体验类型以及乡村特点等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第一类,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这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数量众多的乡村旅游形式。一般在城市近郊,交通方便,可以为这部分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娱乐设施较齐全。如,成都的农家乐,泰安的方特、花样年华等。

对方特随机调查300名游客:

来自泰安其他县市区的占18%,济南的占20%,省内其他县市区的占32%,总共占70%。

自驾游53%。

年龄20-39岁的占67%

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66%

打算逗留1天的占75%

第二类,景区周边食宿接待型。

该类型一般位于著名景区周边,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依托主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和当地的特产。这类园区与主要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

泰山周边具备这类农家乐发展的良好区位条件。第三类,观光农业型。

在城市郊区,为游客提供学习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和参与农事活动的旅游,游客可以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

如,休闲农场,果品采摘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

第四类,民俗文化、特色民居型。

指以各具特色的当地民俗民风和民居来吸引游客。这种类型多以民俗村、古镇为主。

如各种少数民族民俗村,泰安埠阳庄民俗村等。江西婺源徽式建筑。

第五类,田园风光型。

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

如,广西龙胜县的龙脊梯田。江西婺源有”中国最美的乡村“之称。

3.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义

(1)增加农民就业。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对新技术要求低,就业门槛低。

(2)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民致富。投资门槛低;经营成本低。

(3)有利于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

(4)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文明提高。通过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促进乡村文明提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5)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什么样?(案例)

1.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教材P.14——)

著名乡村旅游区:

2005年4月12日举办的“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开幕式上,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的徐家大院休闲中心被国家旅游局确认为“中国农家乐第一家”。

近年发展迅速的乡村旅游区:

江西婺源。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平安村龙脊山,龙脊梯田旅游区,徒步旅行 。

2.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初,潍坊石家庄村农家民俗旅游首开全国先河。此后,“农家乐”“、渔家乐”在不少地方广泛开展。

渔家乐开展最红火的日照王家皂村,利用休渔期,家家户户搞旅游,全村106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2002年开始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开发“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2003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6亿元。

山东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潍坊国际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青岛糖球节、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东首批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数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山东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55家,继续领先全国。

山东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1、各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青岛、烟台、威海的迷人阳光,海浪,沙滩;以菏泽、济宁、德州为代表的广袤平原绿;泰安、临沂等以山地、丘陵为特征的山村聚落。

2、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主要表现为各地的节庆、习俗等。如泰山登山节、潍坊风筝节、济南千佛山庙会、菏泽斗鸡、斗羊比赛、淄博的灯会等。  

3、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烹食风味等。如潍坊杨家埠年画、济南布老虎、鄄城鲁锦工艺、鲁南柳编、菏泽泥人、面人等,孔府“满汉全席、青岛海鲜等。  

4、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边远偏僻乡村仍保留着的古老耕作、劳动方式,有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始劳作阶段。它们对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强烈吸引。如驴马拉磨、老牛碾谷、木机织布、手推小车、小磨豆腐、捉螃蟹、赶鸭群、牧牛羊等等。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明显,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服务缺少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粗放经营,陷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明显,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4、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服务缺少规范。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粗放经营,陷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山东省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

2、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风筝民俗

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杨家埠村。那时,村民已有木版年画的刻印技术,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开始时仅自娱自乐或馈赠亲朋好友,后逐渐发展为商品。至乾隆年间(1736—1795),风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手工业。

明代潍坊风筝以板子风筝为主,后逐步形成了以硬翅风筝为主,以长串蜈蚣为最(最长可达三百六十多米)、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造型系列,内容有人物故事、鸟兽、鱼虫等。其扎制方法虽简单,少则竹条三根,多不超过七根,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

目前,西杨家埠村风筝扎制专业户近百家,风筝品种达三百余种,年产近百万只。但近年来,因考虑制作成本而忽略了传统的文化内涵,变换了材料,使用尼龙布和炭素钢管,丢失了传统技艺,也失去了潍坊风筝的地方特色。

三、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业

依据镇、村等的发展规划,或者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1.发现、认识和创意乡村旅游资源

发散思维练习(头脑风暴):想一下,农村 生产、生活中,哪些可能对城市游客产生吸引力?

2.做好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前的准备(教材P.27)

(1)旅游项目选址

(2)社会环境调查

(3)区域经济调查

(4)资源情况调查

(5)客源市场调查

3.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

(1)项目定位——项目位置定位,景观特色定位(主打景观),客源市场定位,产品功能定位,服务设施定位,重点子项目定位,开发主体定位,管理主体定位,开发时序定位。

(2)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项目产品的设计——农家乐,旅游村镇,休闲农园(场),生态园区,民族风情园等。

旅游线路的设计策划——

4.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谁是我们的对手(竞争者)?

为什么营销?

谁来营销?

有没有清晰的乡村旅游形象?

谁是我们的顾客?(市场细分)

二、休闲农业兴起于什么

  一、探索阶段

  生态农业最早只是针对局部地区的某种商品需求而展开的农业种植,英国是最早开展生态农业种植的国家,30年代初英国农学家A.霍华德提出生态农业的重要概念之一——有机农业并进行了试验和推广,此后美国的罗代尔在1942年也展开了关于生态农业研究的试验,并于1974成立全美著名的罗代尔有机农业研究所。虽然生态农业的概念提出很早,但是由于早期的生态农业过于强调自我封闭式的生物循环生产模式,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只是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展开了相关的试验和研究。

  二、关注阶段

  二战后工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特别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的污染程度也在日渐加剧,此外化学工业的发展也导致农业的过度使用,农药残留程度在不停的提高并对人体健康造成越来越多的影响。当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的发酵,一些发达国家在农业中掀起了有机农业的浪潮并于1972年在法国成立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这些观念在全球不断的扩散并影响了一些亚洲国家,日本及菲律宾是亚洲国家中最早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的国家。

三、休闲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

四、简述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休闲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人们对它的真正内涵还不胜了解,因此很多错误的将休闲农业当作旅游项目来做,把休闲农业园区当作景区来做,其结果是投入大收益少。

一、如何理解休闲农业的内涵 我们认为休闲农业的内涵应该从四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理解。

1、休闲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于一体的新型产业。根据实践经验,“三生”的顺序应该是先做生态,后做生产,再做生活,反之就会出现投入大、浪费多、效益低的问题。

2、休闲农业是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休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产业。休闲农业也是一种创意农业,它通过生产、加工、服务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休闲农业将农业与旅游结合,一是要有农业产业文化内涵贯穿,二是要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要打造园区平台整合。旅游方面具体可从5个方面来做:一是要有特色差异;二是能够吸引议论;三是让人记忆;四是有艺术元素;五是容易做,让人能够体验。

3、休闲农业的这种农业的经营方式融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因此有专家称之为“六产业”。休闲农业园区不光有第一产业(农业种养业),还有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休闲服务业)。这样1+2+3=6,1X2X3=6,所已休闲农业被称之为“六产业”。在发展“六产业”过程中,一、二、三产业”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因此,休闲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土特产加工生产,把休闲体验活动做出亮点,做出人气。

从宏观上看,休闲农业应该重点发展一、二产业才有出路,休闲农业才能

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但第三产业对休闲农业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

做亮做活。

4、休闲农业也是将农业的功能进行进一步拓展的新型产业。农业不光有

生产功能,还有生态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和养生保健功能等。农业功能

的拓展有利于农业效益的提高。

上述休闲农业的内涵表述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解释。但它们

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休闲农业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在做好现代农业产业的

基础上,通过休闲体验活动创意设计让城市消费者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休闲

娱乐活动,感受乡村民俗文化,而休闲农业经营者,通过休闲农业园区(平

台)的搭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实物

产品与服务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所谓休闲农业,就是综合利用农村的资源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田园景

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为城市居民提

供观光、休闲、体验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活动。它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以

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镇居民为对象,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接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防业态。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种“以农为本,创造新价值”的

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二、休闲农业内涵的正确运用重点要把握以下主要方向。

1、以种养农产品为中心。根据种养农产品发展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形成种养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保障园区效益高并且持久稳定。如种植水稻的休闲农业项目,以水稻种植为中心,开发稻鱼、稻虾、稻蛙、稻鳖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延伸出大米、米粉、谷酒、米酒、甜酒、年糕等加工产品,还有特色餐饮、休闲旅游活动,实现由农业到加工业,再到旅游服务业的高度融合

2、以农业资源利用为主。依托园区自然山水田园资源与农业生产条件,延伸出休闲地产、养生、养老、度假等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通过改善原居民的居住条件,吸引游客以及新居民在乡村度偎或安家落户。这种模式投资大、回收慢,但它是今后乡村发展的方。

3、以乡村文化传承为主。休闲农业园区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产

业,挖掘乡村民俗文化,不断发展与传承乡村文化。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婚庆文化、游乐文化等。在营销模式上,可以探索发展休闲农业园

区、共享园区、田园综合体、会员制私人农场、农业教育、体育休闲、陪同体验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

五、休闲农业的兴起过程

休闲农业调查基本形式有实地走访调查,召开座谈会调查、个别访谈调查、问卷调查、查阅资料调查等。

六、休闲农业兴起的必然性为何

一、 帮助学生亲近自然、感悟生命

现代社会,别说孩子,很多家长似乎都要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了。电子产品、各种辅导班将孩子牢牢绑住。很多孩子经常三点一线,连在街上散步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到大自然中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体味一下自然的美景了。

开展农耕教育,可以让孩子真正接接地气,亲近一下大自然,感悟一下自然的生命,生命的灵动与神奇,往往都蕴藏于其中,学生可以学到,也应该了解我们的农耕文化,从中获得自己独到的体会。

二、 弘扬农耕文化,传承传统文明

传统农耕活动,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当陌生。在学校中开展农耕教育,弘扬农耕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首先可以让孩子了解植物和粮食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萌发的神奇和不易,进而珍惜粮食,珍爱生命。

同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明有着巨大作用,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农业文明繁荣富贵发达,凝结着先人无数的智慧。了解农耕文明,学习农耕知识,对于学生,对于家长,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这样农耕文化才不会断代,不会被遗忘,不会只陈列在博物馆中,在现代社会也能变的鲜活起来。

七、休闲农业的起源

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至前221年),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铁制农具和畜力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中铁犁和肥料的使用,对生产技术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它促使休闲耕作制发展为连年种植制,并形成了深耕、熟耰、易耨等技术,为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奠定了基础。

这时形成了“五谷”的概念。所谓“五谷”,历史上解释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指黍、稷、麻、麦、豆,如《苟子·儒效》杨惊注;一是指黍、稷、豆、麦、稻,如《孟子·滕文公》赵岐注;一是指稻、秫(稷)、麦、豆、麻,如《楚辞·招魂》王逸注,实际上是包括黍、稷、豆、麦、稻、麻(指大麻,麻子古代也作粮食)等六种。五谷的不同说法,只是表示了不同地区粮食作物构成的差异而已。上述六种作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成为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豆类的发展并被作为粮食来利用,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如《墨子·尚贤中》说:“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孟子·尽心上》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都反映了大豆在当时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麦类,特别是冬麦,在这个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因为冬麦既能利用晚秋和早春的生长季节,避免与别的作物争地,同时又能“续绝继乏”、解决青黄不接缺粮的困难,因而受到了重视。《礼记·月令》说:“仲秋之月,乃劝种麦,毋或失时,其有失时,行罪无疑”,便是这一情况的反映。

八、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休闲农业不是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融入了创意景观等…,是整合当地的资源产业赋能,农田变花园,住宅变民宿,让城里人来农村体验农耕文化与度假,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让百姓更好安稳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