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休闲农业节庆一般具有哪些要素

金地杰 2023-07-10 09:59 编辑:admin 272阅读

一、成功的休闲农业节庆一般具有哪些要素

8月24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京召开,通报丰收节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审议《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方案》,对今年丰收节重点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受组委会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委托,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办好丰收节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不同于一般农事节庆,要更加注重贴近农村农民。要做“实”节庆内容,谋划开展惠农活动,增强农民获得感。做“活”节庆形式,把丰收节办成社会各界共庆五谷丰登、共享欢乐喜悦的节日。做“深”节庆内涵,推出更多文化气息浓厚的活动,让传统农耕文化更好融入城乡群众生活。做“强”节庆市场,打响金秋消费季,让农民既丰收又增收。

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加强对本系统的指导,共同办好今年丰收节。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江广平、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徐永军、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侯顺利、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书记处书记杜芮、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黄传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总经济师杨超等出席会议。

二、归纳总结几种休闲农业节庆的特色

在农耕文明社会发展过程中乡民们早已有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乡饮酒礼”。“乡饮酒礼”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最早农民丰收节的雏形。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是乡人聚会“把酒话桑麻”,谈年景、话收成、庆丰收宴饮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后,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传统道德思想,使乡民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秦汉之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明清时期形成了固定的礼仪程式,达到顶峰。

“乡饮”最早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贤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都选德高望重长者数人为乡饮宾,与当地官吏一起主持此活动。“乡饮宾”制度是旧时一项尊贤养老、宴饮欢聚的隆重制度。“乡饮宾”又有“大宾”(亦称“正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其中“大宾”(正宾)档次最高,由皇帝钦命授予。

清代“乡饮酒礼”形成了一条特殊的定制,就是在当时各省所辖州县举行的以“敬老尊贤”、“申明朝廷之法,敦叙长幼之节”的“乡饮酒礼”。据《桐柏县志》记载:在此仪式中乡饮众宾皆有名额限制,以乡饮大宾为尊,名额一人;乡饮僎宾次之,名额一人;乡饮介宾又次之,名额数人;乡饮众宾更次之,名额多人。介宾,指古代指行乡饮酒礼时辅佐宾客之间的人;僎宾,古代行乡饮酒礼时辅佐主人的人。

三、休闲农业节庆的特色

以集美区形象代言人“阿集、小美”为原型,进行“中国农民丰收节”文化特色鲜明的主题提炼和创意设计,充分融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用于活动整体氛围布置,丰富及活化中国农民丰收节元素,在全社会构建鲜明的丰收节形象。丰富节庆活动的仪式感、象征性、现代感。

四、休闲农业节庆的特色活动

农业嘉年华三大馆(园应为馆)分别是:农业精品馆、农业创意馆、农业体验馆。 2015北京农业嘉年华分为“三馆、两园、一带”,其中: “三馆”是指农业精品馆、农业创意馆、农业体验馆。 “两园”是指激情狂欢乐园、农事体验乐园。 “一带”是指草莓休闲观光采摘带。北京农业嘉年华,是将嘉年华的娱乐方式融入农业节庆活动中,是拓展都市现代农业实现形式、发展方式、运行模式的一种新探索、新实践。2013首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是农业与嘉年华首次在北京组合亮相,致力于打造一个突出农业主题,体现农业生产、生态、休闲、教育、示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

五、休闲农业节庆主题形象标识

世界粮食日标志设计主要以麦穗稻谷为主要图形: FAO是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缩写。 圆形则象征全球性的节日,整体简洁设计。

六、休闲农业节庆的作用

设立这个节日,是为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七、休闲农业节庆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如下: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古老,节日的日期一旦固定下来,千古不变,尽管伴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转换,但是节日的时间始终不变。由于起源久远,很多节日起源的具体时间和原因都很难说清楚,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大特点。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传统岁时节日在民众的时间分类中,被区分为人、鬼、神三类。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重在人伦活动。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为追怀亡灵。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重在祭祀天神。我国的传统节日根据节日的类型又可分为农事节日、祭祀节日、庆贺节日、娱乐节日等。

我国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体现在节日的时间上,每月的朔望日多为节日,像正月初一为春节,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等。月日数字重复的日子常被确定为节日,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的上巳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六的姑姑节,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等。

传统节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传统民族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元宵节和重阳节则充分体现了保持家庭和睦、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3、重伦理观念礼节仪式

我国是一个重人伦、贵亲情的国度。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春节祭祖是一年里规模最大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

4、讲究节日饮食

春节吃年糕饺子。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在南方比较兴盛。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其他的节令食品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元宵节的元宵,都是与我国的传统节日相互依存的。节日饮食是节日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特点。

5、传承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传播和时间上的传承。任何一项民俗活动一经产生,必然要在一定范围的群体中扩散,并在一定的时间阶段中反复再现,不断复制,经过世世代代的流传,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形式,制约着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人们,使他们共同遵守而不可逾越,由此形成了节日的传承性。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民俗传承性的主要表现。

八、休闲农业节庆活动有哪些

民俗活动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民俗活动二∶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民俗活动三∶倒贴福子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l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民俗活动四: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捶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l旧的意愿。

民俗活动五∶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九、休闲农业节庆的特点有哪些方面

中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不少文化得到了传承。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根据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对文化的定义:“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的价值观和实践的综合即为文化。”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和节日的传承的根本在于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力。其核心原因即为我们骨子里流淌的农耕文明。

一. 农耕文明与中国文化:

文明的产生与地域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比如古希腊三面环海,且土地面积小而不适宜耕种,因此古希腊人民发展了航海和商业文化,与他国进行交易买卖,从而繁荣昌盛。

又比如蒙古和匈奴,长期生活在草原上,因此有着游牧民族文化。中国历史上以黄河流域为核心构建国家,自宋代以前多以长安和洛阳为首都和陪都。渭河和洛河流域土地肥沃,面积广阔,适合耕种。

因此正如刘成纪所写,中国自仰韶时期起,以黄河流域为地理核心,以农耕方式为根源的中原文化就为后世奠定了国家、政治、思想与文化的基础,塑造出中国特有的政治伦理、国家观念与思想认识的雏形。而根据他的观点,人地关系是中国的核心,其次才是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在古代文献中随处可见。比如在甲骨文中,有“艺”和“乐”两字:前者的本意是种植,而后者的本意是在秋天谷物丰收时的快乐;而“美”亦与畜牧相关。经过历史的变迁,“艺”逐渐从农艺演变成了“六艺”,而“乐”也从最初的丰收之喜演变为快乐和音乐。

二. 农耕文明与中国传统节日:

在中国,传统节日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洗礼和沉淀而流传下来的,其中绝大部分无论是起源还是习俗均与农耕文明相关。其中最基本的自然是二十四节气。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代表着我们的先人们已经探索得出了四季变化,以及每个季度应该做什么的规律。正所谓春耕夏播,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的本质是农耕文化。

除了二十四节气,春节也代表了中国的农耕文化。春节的本意是在一年的开始的时候,除旧迎新,击退年兽,祈求风调雨顺的一年。对农民来说,他们是靠天吃饭;在古代干旱时经常会有祈雨的法事。因此在春节时,人们也会通过祭礼等活动,祈求上天给予一个丰收的年份。

我国庆祝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那时人们就开始扫房、祭灶、贴春联、放爆竹、塞压岁钱等等。据史料记载我国的春节,最早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腊祭”,夏朝时期就开始有了春节的意识。《尔雅》中谈到春节时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意思就是说:春节在夏朝时称为岁,在商朝时称为祀,在周朝时称为年。在汉代时,为了调养民息而制定了汉历,即为今天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和春节等节日均为这时确立的。与之相似的还有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

三. 卢宅与雅溪卢氏简介:

卢宅位于浙江东阳,是雅溪卢氏自宋代移居东阳后的住宅地。雅溪卢氏为乡间大户,在明清两代出了大量科举人才,从而大富大贵;其于东阳的卢宅也随着家族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并最终达到现在的规模。卢宅被誉为民间故宫;现在亦流传着:“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说法。可见卢宅在建筑和文化传承上的地位。目前卢宅位于东阳市中心,汽车东站边上。

卢宅是目前为止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同时也是卢氏宗族文化重要的载体。南宋初,以周姜太公为始祖的卢氏后裔迁居至此,《雅溪卢氏家乘》记载,“吾卢氏系出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之孙,因助齐桓公登基有功,受封食采于卢,遂以封之地卢为氏。”千百年来,卢氏重礼乐,兴宅第、树立了极有自身特点的宗族文化,这其中突出体现在建筑、卢氏家族意识以及特色的民俗文化。

综上所述,卢氏是一方极为传统且历史悠久的地方豪门;经过几百年来的历史沉淀,遗留着不少风俗和宗族文化,这其中自然包括其独特的传统节日文化。因此,本文将以卢宅为例,简要分析农耕文明在雅溪卢宅传统节日中的体现。

四. 农耕文明在雅溪卢家传统节日上的体现:

本人祖籍浙江东阳,也曾探访过东阳卢宅。本段落主要基于对卢宅周边人士的采访,以及一些文献资料。

1. 春节祭祀:

春节是卢宅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与其他地方一样,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但同时,卢家人会进行盛大的祭典,这在当地被称为“谢年”。祭礼的地点为卢家大祠堂;祭礼要选用上好的八仙桌,材质也是东阳红木。桌子正对明堂摆放。

主持祭礼的族长等人在礼仪开始前要沐浴更衣,以示虔诚。祭祀的福礼,即食物,以猪肉为主。卢家人会在桌上摆上猪头、猪尾巴以及用来代替猪身子的糯米肠(在猪肠子里灌入糯米再烹饪)。其中猪头上要插上一对筷子以代替香。除猪肉外,亦会摆上鸡肉、米饭、杨梅、馒头以及酒等食物。

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家中族长会点燃香烛,然后跪拜,燃烧纸钱并燃放炮竹,以此来祈求第二年风调雨顺。这一过程被称为迎接神佛,即将天上的神仙请下来享用福礼。在神佛进食的时候,全族人不得动弹,尤其不能触碰那张摆放着祭礼的八仙桌。

在静默等待几分钟后,家里人会准备开始把神佛送回去。在送佛的时候,卢家人会往姜太公的雕塑上的脚上泼水,因为在东阳那儿有泼的水越高,来年福气越旺的说法。姜太公即为卢家祖先,他的十一世孙高傒因辅佐齐桓公登基有功而被分封卢邑,他的后代即以封地为姓氏。

在此之后则是年夜饭;而年夜饭后家中长辈会给小辈发压岁钱。压岁钱需用红包包起来并放在床头,以此来驱散邪恶,保佑平安。其后则是守岁,放鞭炮等传统活动,与其他地方类似,均为驱散年兽,祈求丰收作用,因此不再一一叙述。

2. 元宵灯节:

每逢元宵,卢宅村人均会闹灯,这一传统也延续至今;现在元宵去卢宅,那儿依旧有着灯节的传统。明清时代,卢家后裔卢格曾作诗感叹元宵灯会的热闹非凡,诗名为《元宵》:

连朝风恶雨,今日喜新晴未论夜灯好,初看春月明。金吾应驰禁,玉漏莫传更,岁岁长如此,光阴不负生。

具体而言,闹灯可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迎龙灯,其二为挂花灯。迎龙灯是卢宅每年元宵必定举办的活动,由村中龙灯会组织,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龙灯由龙头、桥灯和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一般有龙灯会负责,龙头制作精美,由雕刻好的龙头骨架配饰以彩色蜡烛灯笼编制而成,龙气度不凡,口含宝珠,背面插书面族旗,相当威武。

龙身则由桥灯连接组成。到了夜晚,数百条桥灯连在一起,看上去蜿蜒绵长,宛如一条巨型游龙。迎龙灯时,每家每户都在家门口摆上香案祭品,等待龙灯到来,族人认为龙头入自家宅院能给来年带好好运,龙头到时齐放鞭炮,并给予红包。

就日期而言,十五日晚上是迎龙灯活动的高潮,十六号晚是迎龙灯节的最后一天,龙灯出迎以驱赶瘟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一直到四更添,龙灯归村,以龙头落地为大吉。

挂花灯这一活动则起于明代中期,花灯种类众多:羊角灯、料丝灯、羊皮灯、烧珠灯、玻璃灯、竹丝灯、白纱灯等一应俱全。灯的形状也可分为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球状、单层、双层等等。花灯悬挂于卢宅各个厅堂中,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3. 清明节祭祖:

卢宅在清明节有“抢青”的习俗,清明日天未亮时,有牛的家庭纷纷牵牛处栏,赶牛上山,抢吃青草。孩子们则用柳树皮做成喇叭,并大肆吹奏。族人们会开玩笑地称呼这些孩子为“看牛败家”。

之后便是清明祭祖仪式,旧时祭祖往往合族行祭,打开祠堂门,杀鸡宰羊,相当隆重。在新中国成立后,清明祭祖习俗多改为墓祭,祭祀当日农家荷锄负筐,给墓填涂,也可用手,大人小孩都必须往祖先坟墓上亲手添一把新土、标上纸钱、拱祭品、焚香,向先人说出来年的愿望,求得他们的护佑,然后便是燃放鞭炮。寓意希望先人日子也能过得红火。

4. 端午节:

在每年的端午节,卢宅都有包粽子的风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到娘家,女婿也要跟着回来,看望岳父岳母,并带上鸡肉猪肉也等礼品孝敬岳父岳母。端午一般从初四开始,于初五中午结束,初四又被称为“端午先日”,这一天,家家门上悬挂首蒲、艾条用来辟邪除恶。还有的在室内外喷赛雄黄酒来驱邪的习俗。

5. 中秋节:

每年的中秋节,子女必须带上月饼回父母家,晚上在一起吃团圆饭,赏月。

6. 重阳节:

在重阳节的时候,卢宅盛行等高,族人只要有时间,便会爬上附近最高的山头,因此这一天离卢宅最近的地方东帆峰便成了族人最爱去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登高望远,鸟瞰整个卢宅。

五. 总结:

综上所述,卢宅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的庆典中包含了不少农耕文明。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通过祭典等方式,希望老天爷保佑一个风调雨顺的一年。这是因为卢家虽是一方豪门,且在朝中有权有势;但归根结底依旧是以佃租和种植为主的乡间大户。

因此农业收成和农耕文明流淌在卢氏一族的血液里。而这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缩影。中国历史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有着像卢氏这样的家族,比如巍山赵氏,也是我的宗族,桂坡李氏等等;更别说其余那些佃户和农民了。

这些人的经济基础均为农业耕作。而农业亦是我们自近现代化之前最大的国民收入来源。因此农耕文明会体现在任何中国文化中,包括传统节日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