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

金地杰 2023-07-10 06:30 编辑:admin 295阅读

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

首先,我们要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核心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乡村怎么才能吸引人?如何能留住人?要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第一线,把各方面人才不拘一格充实到农村一线。

第二,我们要优先满足“三农”发展要素配置。最关键的是人才、技术、智能化的要素,鼓励各方人才、各界人士投入乡村振兴建设,比如,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等技能人才到乡村地区投资兴业。重视科技人员下乡,引导他们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二、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措施

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促进乡村生态振兴,打造产业兴旺、清净整洁、精细秀美的生态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抓好乡村生态治理修复。二是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三是促进乡村生态价值转化。

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内容

乡村振兴五大总体要求是:

1、产业兴旺。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功能充分发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生态宜居。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不仅要美化乡村环境,还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要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美化农村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乡风文明。传承乡土文化,让有形的文化得以保存,活态的文化得以传承,迫切需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让在土壤中酿造的独特文化焕发新的魅力。

要深化对乡村价值的认识,深挖和传承土壤中酝酿的独特文化,增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信心。

4、治理有效。治理有效是基础。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硬保障。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骨干和带头人作用,让党员自然而然地活跃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5、生活富裕。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乡村振兴,既要立足于富农户,又要立足于壮集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四、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涵

产业优先丶生态宜居丶乡风文明丶治理有效丶生活富裕,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的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工作内容。

五、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

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为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

1、乡村产业振兴

(1)深入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唱响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绿色兴农的主旋律,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2)加快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和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

2、乡村人才振兴

(1)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积极培养有能力,有才实的专业人才。

(2)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各类人才前往农村进行建设。

3、乡村文化振兴

(1)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4、乡村生态振兴

(1)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减少农业投入品用量,合理运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养护农业资源。

(2)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从厨房、洗手间、垃圾箱开始进行整改,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3年行动计划,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

5、乡村组织振兴

以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抓手,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乡村振兴健康稳步推进,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六、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具实施的项目有:

一、加力推进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

1、推进主体深度融合。支持发展行政区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产业化联合体,积极发展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中型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发展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的小型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培育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探索发展公司化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抱团发展。

2、推进业态深度融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特色化、专业化经营为融合点,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元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林下种养、稻渔共生等业态。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亲子体验、功能农业等业态。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等业态。

3、搭建产业融合载体。支持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原料基地、精深加工转化、区域主导产业、紧密利益联结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强镇,实现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多模式推进的融合格局。新创建一批主业强、百业兴、人气旺的农业产业强镇,认定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4、促进加工装备升级。落实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关于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引导加工企业工艺技术“鸟枪换炮”、生产流程“机器换人”、营销渠道“电商换市”,推动加工企业由小变大、加工程度由初变深、加工产品由粗变精。研发推广一批有知识产权的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指导相关社会组织推介中国100强农产品加工企业。

5、加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要求,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成政策、集聚要素、集中服务、集合企业,建设一批有原料基地、有企业带动、有科技引领、有服务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保鲜、储藏、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使产品通过后整理适宜进入精深加工。鼓励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认定一批产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

6、推进副产物综合利用。推行低消耗、少排放、可循环的乡村绿色生产方式,加快推进种养加循环一体化,建立乡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和利用网络体系。集成推广智能化、信息化设施装备,推进清洁加工,促进加工副产物循环梯次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多次增值、节能减排。推介一批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

三、聚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

7、加快开发特色资源。编制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色编织、特色制造和特色手工业等乡土产业,增加特色品牌产品和个性服务供给,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开发乡土特色文化产业和创意产品,保护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8、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多样化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特色种养,加快建设绿色循环种植基地、配套发展加工物流,推动特色产品高质量发展。扩大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项目实施范围,建设一批绿色优质高效特色产品基地。

9、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挥村镇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发掘“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稀有资源,开展差异化竞争,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夯实产业基础,厚植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认定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0、创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创响一批“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的“土字号”“乡字号”品牌。发布一批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名录。开展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营销电商化“三化”试点示范行动,实现营销扁平化、质量可追溯。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

2021年开始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党中央认为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八、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二集)

1个目标靶向

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镇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6支队伍支撑

乡村干部扩源储备。用好用活空余编制资源,为基层招录选调生、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通过实施“县招乡用”“乡编村用”,推动工作人员下沉一级开展服务,切实加强乡村干部源头储备,为基层补充工作力量。

乡村教师“县管校聘”。建立旗县市区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学校按岗聘任、教师有序流动的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树立服务基层导向。

卫生人才县域一体化。推动卫生领域编制在县域内统筹使用、动态调整,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业务培训、行政管理、财务管理、药械管理一体化管理,实现医疗资源配置优化。

技能人才“分等定级”。组织农牧民种养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能力考核、技能竞赛,充分挖掘乡村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手工业者等具有绝活绝技的人员,建立名师工作室、乡土专家工作室,实现农牧技能的有效推广和传承。

电商人才引进培养。积极引导返乡高校毕业生、农村牧区青年等参与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参与文化旅游、特色民宿、网红打卡地经营,打造特色品牌,助力产品销售,争做“乡村网红”。

科技特派员稳量提效。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十四五”期间继续充实科技特派员力量,市县每年选聘50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下乡开展科技服务,创新农牧业技术,推广农牧业科技成果。

5项激励保障

拓宽晋升渠道。推动旗县市区直属单位干部到乡村一线历练,健全从苏木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到嘎查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嘎查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已选拔107名进入苏木乡镇党委班子,进一步提高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落实待遇保障。严格落实乡镇工作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到嘎查村任职工作补助资金,设立乌兰察布市“优秀嘎查村党组织书记专项奖励资金”,保障乡村干部安心工作、舒心创业。

提供实践锻炼。上挂、下挂相结合,选派市直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苏木乡镇挂职锻炼,选拔优秀苏木乡镇干部到市县两级行政事业单位研修历练,选派市县两级新入职人员到苏木乡镇学习锻炼,有效推动市县乡三级干部丰富阅历、提升能力。

倾斜职称评审。将基层服务经历、年限、贡献和业绩作为职称申报必要条件,进一步放宽苏木乡镇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限制条件,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

加大精神奖励。对在基层开展指导服务工作的专家人才,以及政治素质好、有突出贡献的乡村人才,在选树典型、评优评先、申报奖项等工作中优先推荐,切实营造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2类服务跟进

围绕解决困扰基层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基层项目库,汇集农牧、教育、卫生、科技、文旅、环保六个领域204项需求,选派市县两级近千名专家人才开展精准匹配、对接服务。开展农牧专家“组团式”服务,选拔高层次人才到产业团队进行重点培养,鼓励行业内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意愿的退休农技人员返聘上岗,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技术服务指导。市本级已选聘农牧业科技特派员160名,组建农牧业产业化服务团队29个,广泛服务于种养殖业、生态治理等基层工作领域,有效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

1则号召倡议

建立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号召引导外出能人反哺乡村。以乡情为纽带,倡议走出去的务工经商人员、机关企事业退休干部、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等,通过回村任职、创办合作社、投资创办企业、提供服务等形式,支持家乡建设。今年嘎查村“两委”换届期间,全市共有704人回村任职,为嘎查村干部队伍注入新活力。

延伸回引半径,依托驻京人才工作站,召开乌兰察布籍在京青年发展座谈会、企业商会会员助力家乡发展对接会,畅通在京青年人才、企业家联络家乡渠道,引导号召在京人才携项目、资金、团队回乡投资创业,促成内外合力,推动家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