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金地杰 2023-07-13 07:42 编辑:admin 272阅读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美丽乡村规划需要通过区域分析,发掘优势,统筹城乡,重点发展产业,并落实产业的具体项目 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好的案例应该是统筹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环境整治、配套建设、旅游休闲的综合性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农富通城乡规划院案例中有:陕西凤州休闲古道山庄羌族民俗村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安徽凤阳小岗村新农村及生态休闲农业详细规划设计、江苏古庄牛新农村综合示范区详细规划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

休闲农业与经营管理是一个涉及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科技推广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经营农业资源,提供现代化农业观光及生活娱乐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农村社会进步。

该行业的经营管理方面则包括策划、营销、管理、运营等方面的工作。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随着乡村振兴产业扶持基金实施,方案突出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板块。将农业强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与经营。提出以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方案。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方案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①和镇政府商量,旅游规划政府一般去都会支持

②想好景区风格,是那种一日游还是民宿风

③和村里的人商量好,每一块土地的使用

④购买花材,规划用地

⑤民宿用地,景点特色

⑥体验采摘,播种,柴火饭,最地道的农村生活

最后:建议走哪种田园宁静风,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现在的人在城市居住久了,很想回归田园,但是又无可奈何

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项目

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中,武陵山乡先后荣获“重庆市特色景观旅游名镇”、“重庆市高山平原避暑胜地”、“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该乡已发展金子山等休闲避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聚居地36万平方米,培育成型9000亩优质核桃基地等5大农业产业,建有农业开发公司5个,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个。

2014年,辖区武陵山大裂谷国家4A级景区建成开放,金子寺等景区启动进一步招商,全乡年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目前,武陵山大裂谷5A级景区创建工作已启动,全乡现有乡村农家乐176户,培育了星级农家乐3家,乡村旅游就业人员达450人,年收入达1500万元。

通过开展乡村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和乡村农家乐服务技能大赛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

今年7月12日,该乡启动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申报创建工作,经过市级审核和网上公示,最终认定达到创建标准。此次除武陵山乡成功创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外,大木花谷、南沱休闲观光农业园、马武坪上花溪生态旅游度假区、大顺祥和兴生态农庄、珍溪卉杰果树生态桃花源5个示范点也成建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六、休闲农业旅游重新规划的原因

农村休闲旅游目前存在的问题1、产业不齐全,缺乏规模经济,休闲农业只有一个小镇或村级经营者,这个经营者不但缺乏文化素养,而且缺乏资源条件。

例如:缺乏旅游的空间场地、缺乏休闲旅游的相关产业链。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发育不全、不健全有其不利环境的原因。2、规划缺少针对性,不能形成集群效应。休闲农业项目规划不科学,导致投资者在投入资本开发建设项目后,休闲农业项目发展得也只是在小范围内生根发芽,缺乏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带动效应差距大大降低。3、项目定位不精准,集中度低,形成小规模联合体,缺乏大型联合体。4、服务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造成不理性服务。5、农业旅游在开发建设中的重心不在项目,而是产业经济化的经营。

缺乏系统性,目的性较强的休闲农业旅游体系设计,导致项目定位不当,集群联合不能形成大规模聚合行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四个”要素休闲农业发展的三个要素是空间条件、资源实力和技术资源,它们之间的不均衡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缺乏系统性、标准化的建设路径。1、空间条件上,农村土地集约化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让农村的村寨逐渐减少,以农村集体为主的农民户籍数量逐年减少。2、资源实力上,随着农村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集体和村寨人口占有的土地、种植的作物和土地质量基本提高,使得集体和村寨所占的绝大部分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发展。

而城镇化建设让农村的人口数量下降,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人口数量大幅增加。3、技术资源上,随着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的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需要从传统农产品加工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产品的生产、加工、经营、销售、服务、物流、金融和农业服务。因此,需要对技术的发展提出足够重视或更新。休闲农业发展的三个必须要素:需求、土地、创意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要有的资源条件。

七、休闲农业旅游资源

根据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科学利用资源,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观光旅游质量,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和生态、文化、红色、乡村、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专项旅游,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进全国特色名镇(村)建设,规范发展主题公园。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推进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加快旅游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十二五”时期,旅游业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乡村旅游发展。  推进实施《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县,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  2.旅游精品建设。  推进实施《“十二五”全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打造一批国家级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精品景区,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及文物、森林、海洋、温泉、草原、工业、科技、会展、修学等专项精品旅游景区。  3.红色旅游发展。  推进实施《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加强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结合,完善配套服务,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